阅读历史 |

第1581章 难以抉择的小鬼子(1 / 2)

加入书签

三个方向的华夏军队向他们围攻过来,远化县城内一个大队的日军也被分成了三份,部署在三个方向上。 城东方向的城墙缺口,成为了日军要命的位置。 没有了掩体做防御,小鬼子只能用士兵的命去堵缺口。 奈何赵志国部队的短程火力比小鬼子猛太多了,在缺口处,不知道落下了多少炮弹。 去守缺口的小鬼子,上阵没有五分钟就惨死了炮火之中。 鲜血浸染了废墟,后续上来的小鬼子,踩着滑腻的日军尸首,艰难支撑。 日军师团长正堪堪入睡,一个军官就开始砸着他卧室的门。 小鬼子师团长只好披上大衣走出来。 “赵志国的部队进攻了,远化县城发来求援电报,外围阵地已经丢失,城墙被炸开了缺口。” 日军师团长眉头紧皱,这一刻终于开始来了。 “其他方向呢?” “其他方向没有任何动静,而且天太黑,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赵志国的部队藏在哪儿。”参谋说。 此时距离进攻发起还不足两个小时。 “即刻派部队支援远化县城。”日军师团长下令。 日军参谋连忙应到,转身就要去传达命令。 “等等!” 日军师团长突然想到了什么。 日军参谋长也停下了脚步,转身看着日军师团长,等待着他的命令。 “赵志国肯定不会让我们轻易支援远化县城,他们的目标是我们。” 小鬼子的师团长似乎从梦中惊醒一样。 赵志国出动这么多兵力围攻远化县城,甚至在短时间内就将远化县城的外围阵地给拿下。 “赵志国要冲我们来了。” 日军师团长又重复了一遍,像是在确定自己的想法。 “让远化县城的部队原地固守,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日军师团长立刻更改了命令,“传令下去,所有部队进入防御位置,城内的伪军尽可能的往城外派,然后把城门封死!” 小鬼子师团长从一开始就没有让伪军活着退回城内。 如果他要葬身在并州城,一定不会让伪军活下来。 “固守县城?没有支援?” 远化县城的日军联队长收到他们师团长的电报时,感觉犹如晴天霹雳。 在他收到命令的时候,他的通讯兵也将一个坏消息送到了他的指挥部,炸开的缺口已经被占领。 城墙东侧的日军守军正在请求援兵。 日军联队长已经无一兵一卒可派。 两个大队的兵力被围在了城外,生死未卜。 城内一个大队的兵力被分成了三分,各自守着东南北三个方向,目前他手中唯一的兵力就是门口的十几个卫兵,加上指挥部内的十几个军官。 “联队长阁下,我们该如何做?” 日军此时也慌了,因为他们知道,华夏军队一旦冲进城内,他们的末日就到了。 师团长不肯派一兵一卒支援,意味着他们已经被抛弃。 “报告联队长,城北以北华夏军队突破,我们的部队正在后退。” 日军通讯兵灰头土脸的跑进指挥部,把一个又一个坏消息送到日军联队长手中。 “联队长阁下,还希望您尽快做决定。”一个小鬼子军官催促着。 时间已经容不得他们再多思考什么,等着华夏军队如潮水般涌入城内,他们不会再有做决定的时间。 可日军联队长想到了他们师团长下达的命令,固守远化县城。 如果他下令撤退,那么就是违抗军令! 就算他能够活着突围到并州城,日军师团长也会以他违抗军令将他处死。 “守!所有人死守县城。” 尽管日军联队长非常不情愿,但他还是下达了死守县城的命令。 在连续不断的火力打击下,防守的日军已经是孤木难支。 华夏军队的火力是他们的几倍,兵力也是他们的几倍,就算他们守着城墙上,但没有还手的机会。 重火力点刚刚开火,一发炮弹就落下。 城内的炮兵也无法打击到城墙下方冲锋的华夏士兵,只能听听响声,算是给小鬼子士兵助威。 城北和城东很快就被突破,城南的日军也不得不撤离城墙,躲进城内重新布防。 天黑之下,城内情况又不熟悉,战士们也不敢冒然冲进向城内冲击。 城内错综复杂的道路和那些建筑都会成为有利的防守位置,在街道的拐角处架设好交叉火力的重机枪,就能够给部队造成大量伤亡。 秦东升也告诉自己的部队,尽量避免打巷战,尤其是在晚上。 部队占领城墙,打开城门之后,就暂停了进攻。 远化县城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日军的外围阵地上还响着枪声和爆炸声。 也正是暂停了进攻,城内的日军联队长有了一丝喘息之机,收拢起了残余的兵力,部署在了城内,守着前往他联队指挥部的路。 做好最后的部署之后,日军联队长仍旧不死心的给他们师团长发电报,请求支援。 日军师团长此时正在会议室里,盯着自己手底下的军官。 当初他们攻打远化县城,用了五天五夜才打下来。 如今,赵志国只有了半个晚上就将远化县城逼入绝境。 “师团长阁下,我们的斥候在城外发现了华夏军队活动的痕迹,无法判断对方有多少兵力。” “赵志国是在虚张声势,故意阻止我们救援远化县城。” 日军内部也分成了两派,认为赵志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的主力部队从东线调到了西线。 他们的侦察机一直在赵志国的防区内侦察,如果有部队大规模调动的痕迹,他们的侦察机一定会发现的。 其次就是在东线的日军也不停的试探性进攻赵志国的防线,并没有发现赵志国部队防御减弱的迹象。 根据这两个方面来判断,赵志国不可能调动大量主力进入并州的地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