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千零六十九章 这是看我不够忙在玩我来着的(1 / 2)

加入书签

从王允服侍董卓……好吧!王允与董卓虚与委蛇,然后伺机策反吕布并将董卓诛杀一事可见,王允并不是不会变通,可要让他变通有几个前提,一是让他变通的这个人,身份地位得在他之上,甚至能直接威胁其生命,二是王允变通的作为,能使他青史留名,甚至流芳千古。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出身于宦官世家的王允,心里其实是十分自卑的,他想撇开他与宦官之间的关系,青史留名甚至流芳千古,就成了王允的一个执念。

可问题是,纵观他的一生经历,他所使的诸般手段,都是宦官用的那一套,尤其是董卓手下做事的那段期间。

这让原本就对其出身极为自卑的王允,逐渐地扭曲变态了起来。

于是,王允在诛杀董卓,成为汉室朝廷的掌权者以后,便开始犯浑了!

真说起来,这并不能怪王允,因为王允学到的东西,多是以下位者的角度来揣摩上位者的意图,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然后王允在成为汉室朝廷的掌权者以前,并没有担任一把手,独当一面的经历,导致他对上位者到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考量到因素有哪些,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

所以,他在成为汉室朝廷的掌权者以后,就像董卓那般放飞自我,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变得刚愎自用了起来。

于是,诛杀蔡邕,防止蔡邕将他的事情散播出去,甚至写进史书当中,就成了王允心目中的第一件大事。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使他彻底背离当时的文人阶层,失了人心。

脑子犯浑,然后刚愎自用的王允,为挽回自己的名声,也为了将诛杀董卓及其余孽的功劳彻底揽在自己身上,以完成他青史留名甚至流芳千古的大计,不顾吕布等人的劝阻,决议诛杀李傕等董卓残部。

在董卓和他的女婿牛辅死后,董卓残部便陷入群龙无首的慌乱境地,一心只想逃回凉州。

这个时候,王允若愿意顺从吕布等人的意见,诏安李傕等董卓残部,成功的概率其实还挺大的。

在拥有这股生力军以后,仗着汉室既有的体制,汉室朝廷的话语权便要重上几分,让关东诸侯投鼠忌器,不至于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就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届时,只要汉室朝廷循序渐进地收回地方权力,未尝没有机会再次中兴。

只可惜,在王允的这番操作下,被逼得狗急跳墙的董卓残部,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反击,并攻破了长安城,断送了汉室朝廷再次中兴的最后一个机会和可能。

若说张角动摇了汉室朝廷统治的根基,董卓给汉室朝廷挖了一个墓,那王允便是将汉室朝廷推进墓里的那个人,至于其他诸侯,包含曹操、刘备和孙权等人,都只是在墓里填土而已。

只是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回过头来提一提貂蝉(刁蝉)和吕布的事情。

王允为什么会知道吕布和董卓的侍女有染?这部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允送到董卓那边的貂蝉(刁蝉)给王允通风报信,另一种则是与吕布有染的那个侍女,就是貂蝉(刁蝉)本人。

依照吕布在王允掌权时的表现,以及他在长安城破,准备撤离的时候,谁都没有问,就问王允要不要跟他一起离开,就能看出吕布和王允的关系并不一般。

从上述两点来推断,与吕布有染的那个侍女,就是貂蝉(刁蝉)本人的概率算是比较大的。

从这里也能看出,这个时期的吕布还没有变成大家刻板印象中,那个桀骜不驯而又自私自利的模样。

不过,王允并没有跟着吕布离开,而是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最后丧命于李傕之手。

总的来说,王允这个人的能力是有的,对汉室的忠诚也是真的,可他的心性却不怎么样,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般伟大光正,与其他能力相仿的人相比,除了忠于汉室这一点值得称道以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虽然说,上述这些内容讲的都是原史里的王允,而非《帝望》里的这个王允,可在命运之力的作用下,这些业力还是死死地缠绕在王允的身上,除非他能扭转自己的命运,否则还是会走上既定的道路。

正因沐云知道原史里发生的这些事情,所以才会在知道王允的举动以后,很是不屑地说出了那样的话。

正所谓【来自于命运的所有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出身于宦官世家的王允,虽然起点要比很多人来得高,却也背负起了相应的代价。

王允若真想摆脱这一切,就不该用宦官所使的那一套手段来给自己揽名声,搏一个出头的机会。

王允在用宦官那边的手段上位的以后,还想与宦官那边撇开关系?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不过是越陷越深罢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